2011-09-23

做一個漫遊者:品味台南

【2011/09/22 聯合報╱郭芃君/文】                                                                          
──全球化下的自我再次想像


兩年前左右,我開啟了一系列對「地方」探尋的創作,這計畫緣起於我在國際社群裡所面臨的困窘。由於高中畢業赴英求學之前,我的生活圈幾乎不出台北的私立學校。在那個社群裡,我們追求與接觸的是一種帶有國際觀的菁英品味,這樣的國際觀幾乎等同於歐美文化。然而社群轉換到一個藝術的國際團體裡後,從小追逐的「西洋味」,深度自然是比不上土生土長的歐洲同學。那一刻突然發覺,我的品味是他們粗糙的複製品,而他們想從我身上看到的亞洲,我卻沒有認真理解過。

郭芃君作品〈拼貼城市〉。
郭芃君/圖
於是,我開始思考,究竟是什麼成就了我?而什麼是含有我的美學品味?
2008年末,我選擇了台南作為我體驗與研讀的起點。這裡不是我的故鄉,但卻有類似於台北景美(我童年的居住地)的街道巷弄,濃厚的人文歷史、緩慢隨興且細緻的生活感又近似於歐洲的靈魂。於是台南很快的成為我眼中想去理解與學習的地方。
這個探尋的計畫不是理性的文史工作,從訪問或史料裡去研究這裡的文化學問,而是利用感官來咀嚼這個城市美學。品味如同凝視,是一種透過慢速的思索對身體接收到的感覺釐清,而品味的過程則充滿個人的主觀與想像,也帶著個人生命經驗的連結。
這個計畫的進行採取一種漫遊的方式,透過身體在城市的慢速移動,重新凝視生活空間裡的每個細節, 並記錄觀看後所得到一種「奇」的結果,同時思考解析這些細節背後代表的意義,以及重新被使用的可能。

今年的作品,我思考著的是有沒有「另一種寫實的方式」的可能。西洋傳統繪畫裡,透過對光線的捕捉、透視法的單一視點來描繪充滿物質感的寫實,然而這是否是寫實的唯一方式?中國傳統繪畫裡則常透過各種角度與質感來描繪一個空間(事件)看起來的狀態,亦是一種真實的描繪。這開啟了我的想像,我對一個地方的用色與方式解析能否成為對此地另一種真實的描繪?
繪畫的內容則鎖定我平常在台南漫步所見的街頭巷尾景色,特別是住宅的建築風格,因為我認為生活這件事本身就具有十足的創造力。
「拼貼城市」則是從去年開始發展到今年的新作。台南的巷弄給與我很多的啟發,我很喜歡它那亂無章法的古今並立混搭。那些看似毫不相關、毫無系統可言的一棟棟的民宅,彼此處處衝突卻又充滿歷史生動的對話。一下是三○年代典雅的日式歐風建築,一下又是五、六○年代的花稍的幾何狂想,然後突然來一個很新的、外牆貼滿黃花崗岩板,門牌或是欄杆鑲個金邊的豪宅,轉角又會遇到一棟仿清水模風格、貼滿水泥板的擬日建築,而遠方可能樹立著一棟玻璃帷幕的商業大樓。有時,即使是一棟民宅就十分的精采,一樓的鐵捲門加上浪板的遮雨棚,配上建築外牆貼的小瓷磚,延伸到二樓是花稍的鐵欄杆與陶的、瓷的、塑膠的花盆養著各式花草植物相互應和,背景襯著鐵窗花及窗型冷氣,搭配著洗石子及貼磚的牆面。頂樓一定有一個全罩式或半罩式的鐵皮加蓋,放著洗衣機晾著衣服,或是窗戶裡透著布面對拉的窗簾。
這些不成套的混搭,給人一種扎實的生活感,有種活潑、繽紛、喧鬧的生命力。拼貼城市就是在這樣的感動下創作出的作品,是一組可以拼接房屋的作品。在這個系列中,我以特寫的方式描繪街角巷弄間可見的平常民居,並賦予它們鮮豔與大膽的色彩搭配;和諧感與衝突感交錯呈現,可以隨興自由的搭配、對話,就如同台南街角巷弄教我的一樣。


●郭芃君「讀台南個展」於小說咖啡聚場藝文空間(台南市中西區南門路69號3樓)展至11月5日;詳細展訊詢問電話:06-2211-655。  


【2011/09/22 聯合報】@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做一個漫遊者:品味台南 | 聯副‧創作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READING/X5/6604865.shtml#ixzz1YlQ9oPxp
Power By 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