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27

◎生活素人私享壇之「雜誌人生」系列講座




 

「雜誌人生」系列講座

為「生活素人私享談」的第一個職人分享系列

將邀請台灣各雜誌社的編輯們一起來分享

他們的工作與生活

 


「雜誌編輯」一直是媒體圈裡相當低調的角色。他們不像報紙編輯一樣日理萬機,也不像電視編輯一樣無所不剪,有點忙又不會太忙的工作內容,往往讓雜誌編輯保持對事物的好奇,進而探索各種編輯素材的可能性。因此,每一個雜誌編輯其實都身懷絕技,能把那些看起來索然無味的素材改頭換面,變成一道道美味的閱讀餐點端上桌。

不同性質的雜誌,有不同的經營模式,且需要不同知識領域的編輯參與其中。「雜誌人生」系列講座為讓讀者們了解「雜誌」大千世界,特邀各種不同類型雜誌的編輯人員,分享編輯職涯的奇妙體驗。
 
地點:小說 咖啡聚場 3樓
採預約報名,請至生活策展人協會填寫

 
     ● 時尚雜誌
     【時間】512(六)16001730
     【主題】時尚生與死
     【主講人】資深流行雜誌編輯 羅懷慷

 

   ● 國際區域議題雜誌
    【時間】5/15(二)1930﹣2130
              【地點】台南 - Masa Loft 瑪莎蘿芙
    【主題】走寫巴爾幹
    【主講人】《巴爾幹週刊》主編 張桂越

      ● 財經雜誌
     【時間】520(日)16001730
     【主題】文字濤濤錢如潮
     【主講人】資深財經雜誌編輯 孫昭業

 

      ● 八卦雜誌
     【時間】526(六)16001730
     【主題】從爆料扒糞到正義使者
     【主講人】資深八卦雜誌記者 OOO


      ● 藝術雜誌
     【時間】62(六)16001730
     【主題】孩子的藝術世界
     【主講人】資深藝術雜誌編輯王鐘銘

     ● 農業雜誌
    【時間】6/9(六)1930﹣2100
    【主題】走在鄉間小路上
    【主講人】農業雜誌編輯 沈岱樺

     ● 生活雜誌
     【時間】6/16(六)1930﹣2100
     【主題】一起透南風
     【主講人】生活雜誌主編 余嘉榮
 
入場費50元,好茶提供
主辦:生活策展人協會
協辦:小說咖啡聚場



 

2012-05-07

◎5/19 日據時期台灣解殖文學--游勝冠《殖民主義與文化抗爭》新書座談會

時間:5月19日(六) 19:30 ~ 21:30
地點:小說 咖啡聚場 3樓 自由入座

作者|游勝冠 

臺灣雲林人,19619月生,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曾任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現任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教授。著有《臺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 


書籍|《殖民主義與文化抗爭》

  不論是解嚴前的中國民族主義反抗史觀,或解嚴後研究立場「客觀化」的新史觀,都是與強權站在一起、侵奪臺灣主體地位,將臺灣「邊緣化」的殖民化論述;而左翼知識分子由反支配的本土主義立場出發,對新、舊知識分子進行精神殖民化的批判,不僅在殖民時期就起著內部解殖的功用,也是清理後殖民知識分子精神殖民化時可以憑藉倚重的歷史資源。

  本書通過對這段歷史的研究,突出當中「反支配」與「本土」的價值立場,指出對解嚴後才真正邁入後殖民時期的臺灣社會而言,解精神殖民化才是重建臺灣主體性的關鍵。


主辦:群學出版社、生活策展人協會
協辦:小說咖啡聚場

◎5/19  陰性情境中的碰撞和相遇--張君玫《後殖民的陰性情境:語文、翻譯和欲望》新書座談會




時間:5月19日(六)   14:00 ~ 16:00
地點:小說 咖啡聚場  3樓   自由入座

作者|張君玫 

現任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社會學博士。興趣包括社會學理論、 女性主義思想、後殖民論述、 心理分析、科技科學研究、生態倫理省思,以及各種可能的跨科系視界與多重觀點。





書籍|《殖民主義與文化抗爭》

  《後殖民的陰性情境:語文、翻譯和欲望》是作者張君玫近年來思考的點滴匯聚。呈現作者身為翻譯者、思考者、研究者和書寫者的多重身份,並透過身體的感知,進行關於「後殖民」與「後人類」兩大問題意識持續不斷的鬥爭與書寫。本書分成五個章節,皆有獨立的主題與論述,但同時亦呈現特定的有機連結,進而構成更大的論述整體。

  第一章是探討近代中國西化論述中的「世界主義」論述建構與修辭運作,並從中提出「分子化翻譯」(molecular translation)的觀點。第二章進一步探討中國「語文現代性」的建構,尤其是相關翻譯實踐的越界「分子化」運動,亦即一種跨越既定中西文化疆界的創造與轉化。第三章從一個特定視角重探漢字批判在中國文化現代性建構中的定位,從而探討「書寫」的後殖民問題意識。第四章把視野拉遠到全球女人的問題,從晚近人文思潮中「地方─倫理的轉向」出發,探討當代女性主義學術的幾個關鍵問題意識。第五章回到台灣的論述場域,重訪邱貴芬、廖朝陽和廖咸浩等學者關於「後殖民」的辯論,深入追索其中的關鍵爭議點,尤其是關於「主體位置」、「空白主體」與「主體化」等概念間的複雜動態,並試圖以「陰性情境」和「空缺主體」之間的相互闡連來理解台灣的主體性空間,及如何在關於認同建構的文化研究中,重新置入土地與肉身的物質性思考。

  透過本書的軌跡,作者一直在省思的是:身為一個中文使用者,身在台灣這個地方上,我們所身處的是一個怎樣的情境?如果我們可以用「後殖民」、「全球化」、「世界化」或「現代」來形容這個歷史特定的處境,那又代表了甚麼意思?在當代後殖民「世界化」與「在地化」之間的拉扯中,如何尋找或打造出真正的自己?在後殖民的重複與差異中,如何不落入恆久的文化邊陲或全球學術的加工區,將是我們無法假裝矇住眼睛就以為看不到的問題。欲望不僅表現在符象和語言的層次上,同時也流淌著逃脫符象化的欲求與渴望。要掌握文化內在欲望的韻律,除了更扎實的理論探討和意識深耕之外,也必須願意花功夫去檢視中文論述場域以及台灣本土論述場域中的重要線索。而這正是張君玫在這段寫作歷程中所做的努力。


主辦:群學出版社、生活策展人協會
協辦:小說咖啡聚場